《哲学导论》阅读笔记「00」序言+导论
文章目录
【注意】最后更新于 March 11, 2023,文中内容可能已过时,请谨慎使用。
记笔记的动机,以及其它
《哲学导论:综合原典教程(第11版)》是我去年买来准备在业余时间学习的。 此书以“导论”为名,其内容按照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章节,回顾了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回答这些问题的不同方式。在序言中,作者(们)开篇就强调:
本教程的要旨在于,就所讨论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可选择的路径,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。
作者(们)提出了很多供读者思考的问题,并这样对学生说:
……我们都有阅读长篇文章的经历,甚至为此花上大量的时间,之后却发现自己对于所读内容说不出任何东西。因此,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迫使你去说或写点什么。
因此,我将我对书中问题的回答表述成文字,记录在这里,以此来加深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。
导论 P29
怀疑对哲学来说为何重要?
怀疑可以解释为“反思”和“提出问题”,通过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进行回答,可以“澄清我们的观念”。 通过怀疑神话中的创世理论,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世界是如何构成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,逐渐离开神学,向哲学靠近。
为何不仅仅依赖我们的感官带来的确定性?
“感官带来确定性”是一种前提,也是人们在生活中默认的、习以为常的看法。但是,这一看法并非无可置疑的。 如果我们不直接去相信“感觉的确定性”,而是从一些更基础的前提出发,可能会得到与直觉相反的结论。
类比几何学,欧氏集合中的几条公理并非是绝对的真理,对这些公理进行调整,可以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几何学。但它们都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。
列举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些许不同之处。
- 古希腊的“逻各斯”启发了“逻辑”与“永恒真理”,中国的“道”更趋向于变化、运动和过程;
- 西方人偏爱两极和对立(例如,善与恶、实在与现象、神圣与世俗),中国人强调阴阳和看似对立的两极之间的相互关联;
- 两千多年来,为如何处理唯一上帝的观念所作出的努力,规定了西方的思想,而多数东方思想没有这样的关注;
- 在中国,早期哲学不怎么关注所谓的“原始科学”问题,而是更多关注人、人的关系、人的行动。孔子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的是“人的实在”。
你是否拥有“一种哲学”?它是什么?
在成长的过程中,人人都获得了“一种哲学”,这是一种普遍的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。 例如,我们知道,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,水和养分是植物生长的原因,等等。这些虽然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内容,但它们回答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,比如实体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。
哲学处理什么?
哲学可以是给概念下定义,也就是构建概念体系,定义的过程需要批判与论证。哲学要求我们对各种观念进行反思,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。
哲学如何开始?
(我的理解)哲学从怀疑开始,也可以说从反思开始。哲学也是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成见,可以探究这种成见是如何形成的,也可以为这种成见找到一个合理的论证。
苏格拉底为何坚持好的理由的重要性?
在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,有一些“智者”,他们教导辩论(或者称为“诡辩”)的技巧。对于一个论点,正说也有理,反着说也有理。 这样一来,好像没有什么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循的了。苏格拉底希望寻求确定不变的“真善美”的概念,通过不断地向他人提出问题,证明他人的理由站不住脚,来达到一个确定的结论。 因此,对于苏格拉底来说,好的理由非常重要。